当前位置:选书网>历史>大明元辅>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廿二)波斯使团(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5章 公非辅,乃摄也(廿二)波斯使团(下)(1 / 2)

迎接仪式之后,李廷机设宴款待波斯使团,并于席间告知波斯大维齐尔,由于他本人今日下午还要去视察刚刚开工不久的安集延灌溉渠与水库建设情况,因此使团可以在临时使馆休息,或者在城中参观,而正式会面只能安排在今夜。

阿拉威尔迪汗对此似乎颇有微词,但经过询问方才得知,安集延并非李廷机这位安西总督的驻地(安西总督驻地伊犁,即西征时本书称呼的“亦力把里”),而只是安西总兵驻地,因此李廷机需要趁此机会查看各项朝廷重大工程推进成效。

得知确实是工作安排太过紧张之故,阿拉威尔迪汗也只能耐着性子答应下来。毕竟李廷机在解释时也说明这些工程的重要性——安集延的年降水量大约为200毫升,比大明的核心区域少了至少一半。

在这种情况之下,引水灌溉和储水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务实老早就下达了命令,并且调集工程大匠前往勘探、设计和安排施工,工部的有之,京华的也有之。既然是师相亲自关照的大事,李廷机作为学生自然不敢有丝毫怠慢。

李廷机的督工行程且不去细说,单说阿拉威尔迪汗一行。安集延正午热辣的阳光将新砌的夯土墙晒得发白,波斯使团游览全城的驼队在明军护送下转入主干道时,街道两侧的商铺尚显稀疏,却已露出大明烙印:

左侧“安西军器局安集延匠作坊”的厚实木门敞开,还可以看见工匠们正在打磨明军万历三式使用的刺刀,刀鞘上似乎刻着什么徽记,但因为使团离得太远,实在难以看清;

右侧“京华商社”已经建造了其标志性的“水晶楼”,所有窗户使用透明中带有淡绿色的玻璃,明净的橱窗里,景德镇白瓷、新郑禹窑(还记得这个高家产业吧?)的彩瓷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与本地羊毛毡等特色商品并置,标签则用汉、蒙、波斯、突厥四种文字标注价格,还写下一句:“可以铁器换羊毛,以瓷器易琉璃”。

[注:此处的琉璃指青金石,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兰赤等,佛教称之为琉璃或吠努离,总之是一类蓝色居多的宝石,同时也是天然蓝色颜料的来源之一。正因为其为“天之色”,深受古代世界各地帝王之所崇。]

看着五层高楼,阿拉威尔迪汗与身边人道:“我听葡萄牙人多次提及京华之富,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座大楼之高,足以俯瞰全城,也只有那位大明内阁首相大人的产业敢于如此了。”

侯赛因阿里道:“我在欧洲游历时曾经听到传闻,说教宗陛下试图与大明达成盟约,而大明负责此项事务的大臣正是这位首相……不过,近来我又听说大明的皇帝陛下去世了,新帝则十分年幼,于是这位首相成了摄政,不知是真是假。”

“两件事都是真的,”阿拉威尔迪汗道,“教宗陛下与沙阿陛下也有联系,双方都约定了要对付奥斯曼人。至于大明,首相摄政似乎也不是什么新奇之事,只不过……”不过什么,他却没有继续说下去。

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使团并没有进入水晶楼参观,反而继续在街上“游荡”。在经过一处铁匠铺时,炉火映红了突厥工匠的脸,而他正在锻造的却是明军制式的炮架零件之一,而非弯刀或者农具。

阿拉威尔迪汗使了个眼色,早有使团通译上前与之攀谈。

“这些铁活儿,”工匠用生硬的波斯语说道,“按明军给的图纸来打,每个孔距要求分毫不差——做好了手里这些活,能换两石麦种。”他指向墙角的货架,上面还摆着一些已经完成的改良马蹬。

阿拉威尔迪汗并不端架子,亲自上前查看,不多时便露出了凝重之色——这些马镫使用的铸铁材质上佳,但却比波斯的同类产品轻巧三成。

马镫本就不重,轻巧三成也不算什么大事,但阿拉威尔迪汗却不得不产生联想:如果明军的盔甲、马铠之类也比波斯同类产品轻巧三成,却又坚固不减,那可就……

夕阳给未完工的城墙镀上金边时,使团终于返回了驻地。阿拉威尔迪汗注意到,城门门楣的青铜门环尚未刻完,粗糙的坯件上隐约可见齿轮与麦穗的雏形——这是高务实推行的“实学徽记”。

使团简单用过晚餐,几乎不曾休息,便再次前去临时的总督衙门拜见李廷机。李廷机似乎也是刚刚赶回,而且在接待他们之前赶紧洗了个澡——阿拉威尔迪汗知道这是明朝上流人士的礼仪(沐浴更衣),倒也不曾抱怨久等。

“贵国在安集延的建设,”他对刚刚落座的李廷机道,“就像刚淬火的铁器,还带着锻打的火星。”

“既有火星,便能燎原,”李廷机下午似乎赶了很远的路,虽然已经沐浴更衣,却也掩不住那一抹疲惫,但他还是强打精神道,“安西军屯的种子已然播下,京华的大匠们也在多地驻留,既为自家扩张产业,也为朝廷指导垦殖。”

他指向校场方向,那里正有明军卸载从江南运来的弹簧马车零件,“安集延位置极其重要,我们正在大力赶制载重马车,等这些新式马车正式投产,于贵我两国均有莫大助力。届时,或许贵国可以考虑用羊毛来换我朝的瓷器与玻璃。”

李廷机说这话的时候,似乎默认了使团下午肯定去看过水晶楼,对大明的瓷器与玻璃技术必定艳羡。不过他这么想也不算完全错,因为使团虽然不曾进入水晶楼,但大明的瓷器本就是世人皆知的精美,而玻璃——站在外面看看也知道了不得,比威尼斯人还厉害。

阿拉威尔迪汗立刻肯定了一件事,明军虽然“初到”不久,但绝不虚弱,甚至还带着精密的拓殖计划:用军事控制打底,以工匠和商队为齿轮,将西域的资源与大明的技术逐步咬合。

所谓“友好”,不过是这架庞大机器启动时的润滑油,而自己带来的波斯使团,正是观察这架机器如何运转的首批旁观者。

夜渐渐深了,谈判也正式开启。烛火在青铜灯台上摇曳,十二盏兽首灯将几人的身影投在泥墙上,恍若远古壁画上的博弈者。

阿拉威尔迪汗的目光首先落在中央长桌上的三幅舆图:最左侧是大明官方的《西域全图》,药杀水至阿姆河被朱砂勾勒为“安西总督区”;中间是波斯手绘的《河中水草图》,布哈拉城被用金粉标注;最右侧则是双方势力交错的空白图,等着笔墨划定界限。

“先谈军,再谈商。”李廷机推开黄绫封面的《明波密约草案》,露出里面的绢制舆图,“根据我方线报,贵国在大不里士集中的火炮,射程最多不过一里半,而我军的三号炮——”他指向李如梅推来的青铜炮模型,炮管上的膛线用银丝镶嵌,“能将实心弹打到两里开外。”

阿拉威尔迪汗眼皮微微跳动了一下,但没有开口说话,反倒是侯赛因阿里用手指划过炮架上的水准器:“贵国可愿分享这种瞄准装置?”

“每年可为贵国提供十套瞄准装置,但需要贵国将火炮先运抵我方驻地,如安集延或撒马尔罕。”熊廷弼笑了笑,“不过,价格方面也需要提前说明,需用贵国的青金石矿来换——每年十车青金石原矿。”他的目光扫过波斯使团,“哦,贵使不要误会,之所以要将火炮运抵我方城池,是因为瞄准装置并非装上就能用,而是要进行复杂的调试工序,稍有差池便打不准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