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的暹罗王被封暹罗侯,和沙哈鲁成为邻居。
两位亡国之君同病相怜,见面之后却只能微笑示意,话都不敢多说。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身边还有多少大明探子盯着。
沙哈鲁现在已经基本学会了汉语,也养成了每天阅读朝廷邸报的习惯。
在见识过南疆其他小国国君的遭遇后,他暗自庆幸,还好自己是被俘虏了,至少还捡了条命。
换了其他小国,身死族灭,可能连族谱都留不下来。
在大明这么多年,沙哈鲁关系最好的,反而是徐家。
其他人不敢接触这种亡国之君,徐家父子满不在乎。
尤其是徐华,虽然是他捉住了自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哈鲁反而是感谢武国公。
见识过大明的强盛,沙哈鲁深知,帖木儿帝国与之对抗,没有任何机会。
自己举国之力集合的十万人之巨,在整个河中和阿拉伯世界,已经是一支非常可观的力量。
可这个数量的军队,大明能够抽调出十多支,质量还比自己要强。
面对这样无法战胜的对手,早点输,也就早点解脱。
他现在除了领一份安乐侯俸禄,同时还在四夷馆谋了份差事。
他精通波斯语,阿拉伯语,汉语,四夷馆很欢迎这样的人才。
加上没事就去徐家串串门,聊聊天,生活反而过得很惬意。
徐家也愿意和沙哈鲁往来。
如果没有遇到大明,他就是帖木儿的中兴之君,有智慧,有头脑,还有不同于大明其他人的思维和见识,就连徐闻没事也喜欢和他聊聊天。
至于避嫌?
徐闻早就给朱瞻基报备过,还不时把从沙哈鲁听来的奇闻轶事,和宣德帝一起分享。
日子一久,朱瞻基对于这些小故事还有些期待。
徐谦则是一边听这些小故事,一边把它编成了作品集。
按照徐闻的建议,这本故事就叫作《一千零一夜》。
随着暹罗被攻破,整个中南半岛,就剩下一个真腊独立国家。
不幸的是,整个真腊已经被明军三面包围。
剩下的那面临海,也是大明的内海,完全就是大明海军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在这种情况下,真腊国内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和大明交往过多的那些商人,以及受大明思潮影响的读书人,都在极力劝说国王退位,同时向明朝投降。
其中就包括了几位王子,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参加过到大明的使团,见识了大明的繁华以及大明海军的强盛后,都想成为大明人。
国王坚决不同意,真腊传国六百余年,不能在自己手中亡国。
并且明朝洪武大帝钦点的不征之国中,就有真腊。
他认为那些被灭亡的国家,都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是不够尊重大明,所以招来了灾祸。
选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