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方孝孺的老师,著名学者宋濂,他曾经提到过,他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只能依靠借书苦读。
咱就不说他有没有钱吧,就说一个问题。都是穷人,为啥他能借到书,朱元璋就只能去放牛呢。
因为宋濂他爹宋斯文,在元朝曾经官至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啥概念。
大概相当于文化部长,外交部长的结合体吧。
他爷爷也当过太常少卿。
那些写小说,穿越到古代了,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要读书科举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脑子有泡。
你他妈穿越成朱元璋的兄弟姐妹,就得跟着放牛,然后等着被饿死。或者抢了朱元璋的食物,你活下来他饿死。
至于做生意,这个就不细说了,反正朱吾适真的来到大明之后,才知道这个想法到底有多不靠谱。
先不说有没有启动资金,就算你真的赚到钱了,周围的穷人一个个眼珠子都是红的。
每个村或多或少都有个地主,还有里长,这些人能眼睁睁看着你发财啊。
不是说一定不能有,但是真的特别难。
朱吾适就很庆幸,他家的养猪场连通的是皇宫。
真要是连接哪个村儿,估计早就被人弄死了。
人为了吃饱饭,那是啥事儿都做得出来的。
这也是为啥朱元璋一直想着弄点儿草根出身的官员。
因为他也明白,那些地主家出身的,基本都是墙头草,他们没有家国观念,只有宗族利益。
书香门第出来的呢,也是一部分好,一部分不太好。
也不是说草根出身就一定是好官,起码他们没有太多的私人利益,不会像地主出身一样,被家族利益捆绑。
这些地主,就很难被江南商会吸收。
人家地主也不是傻子,家里只要有做官的,有大量的土地,小日子过得那也是很爽的。
真要是贸然加入江南商会,万一被打上商人的标签,以后家里的后辈不让参加科举了咋办。
虽然大家都知道,朱吾适对商人很偏爱。朱元璋对朱吾适很偏爱。
但是在朱元璋没有明确说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前,很多地主都不敢贸然行动。
朱吾适可太眼馋他们手里的钱了。
但是他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从这些人手里把钱弄出来。
他能想到的,就是取消读书人的特权,然后改变赋税制度,按照土地收税。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但是这个是很难的。
前车之鉴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就是,明朝到了中期,土地兼并非常严重,大量的土地被大地主隐匿,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另一方面呢,朝廷的支出却是不断地增加,官僚腐败,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不算成功,多少也是缓解了一些矛盾的。
朱吾适最近就给朱元璋找了很多张居正改革方面的资料。
不是要让朱元璋学习张居正,而是要让他知道,按照现行制度继续下去,大明依旧会走上老路。
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据说奉天殿里就经常传出朱元璋的怒吼声。
选书网